218 | 0 | 7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媒介技术的演进不断重塑人类的记忆方式,进而对社会和文化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各类APP的年度报告成为人们年终回顾的重要载体,年度报告所代表的智能技术正在日益介入个体的记忆过程,并在与用户的具体交互中,共同重构当下的新“个体记忆生态”。研究借助斯蒂格勒“代具性”分析视角,将记忆视为个人与技术互相耦合的过程,通过界面漫游法和深度访谈,考察年度报告如何形塑代具记忆,研究发现,对海量用户操作的数据化,将此前被当作行动背景的日常痕迹也纳入个体记忆的范畴;算法处理将记忆重新结构化,背后涉及平台对商业利益与用户诉求的考虑;上述结果通过界面与用户互动,介入个体记忆过程并重塑其逻辑。在此过程中,智能技术并非自动化生产了记忆,而是在用户的具体交互中,从内部构成了个体记忆的过程与形式,最终展现出日常痕迹的记忆激活、伪个性化与再个性化、人机耦合的记忆循环等特征。
Abstract:(1)曾娅妮、徐杭艳:《量身定制的记忆:平台年度报告的数字记忆实践》,《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年第5期,第32-42页。
(2)(7)孟飞、彭昱剑:《技术、关系与真实自我:以青年分享APP个人年度使用报告行为的访谈研究为基础》,《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11期,第56-66页。
(3)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17页。
(4)[英]迈克尔·托马斯·克兰奇:《从记忆到书面记录:1066-1307年的英格兰》(第三版),吴莉苇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55-158页。
(5)Storm,B.C.,&Soares,J.S."Memory in the Digital Age".In:Kahana,M.J.&Wagner,A.D.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Human Memory,Two Volume Pack: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4,pp.2351-2375.
(6)(19)Lee,J.,"Algorithmic uses of cybernetic memory:Google photos and a genealogy of algorithmically generated"memory"". Social Media+Society,Vol.6,no.4,2020.
(8)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年,第54-55页。
(9)Hoskins,A.,"Digital Network Memory",In:Erll,A.&Rigney,A.ed.?Mediation,Remediation,and the Dynamics of Cultural Memory,Berlin,New York:De Gruyter,2009,pp.91-108.
(10)[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11)Sturken,M.,Tangled memories:The Vietnam War,the AIDS epidemic,and the politics of remembering,Univ of California Press,1997,pp.11-12.
(12)Hoskins,A.,&Halstead,H.,"The new grey of memory:Andrew Hoskins in conversation with Huw Halstead",Memory Studies,Vol.14,no.3,2021,pp.675-685.
(13)Hoskins,A.Ed.,Digital memory studies:media pasts in transition,New York:Routledge,2018,pp.7.
(14)刘晗:《数字记忆的“有机性”连接:新记忆生态下的多维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24年第4期,第109-120页。
(15)Makhortykh,M."Memoriae ex machina:How Algorithms Make Us Remember and Forget",Georgetow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22,no.2,2021,pp.180-185.
(16)Krueckeberg,J.,"Youth and Algorithmic Memory:Co-producing Personal Memory on Instagram",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Cha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21,July,pp.253-264.
(17)Hoskins,A.Ed.,Digital memory studies:media pasts in transition,New York:Routledge,2018,pp.149.
(18)(43)Sluis,K.,"Algorithmic Memory?Machinic Vision and Database Culture",In Aris Mousoutzanis and Daniel Riha ed,New Media and the Politics of Online Communities,Oxford:Inter-Disciplinary Press,2010,pp.227-236.
(20)Esposito,E.,"Algorithmic memory and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 on the web",Big Data&Society,Vol.4,no.1,2017.
(21)[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9-26页。
(22)刘永谋、王春丽:《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走向技术控制的选择论》,《全球传媒学刊》2023年第3期,第5-21页。
(23)Kittler,F.A.,Gramophone,film,typewriter,Trans.by Winthrop-Young and Michael Wutz,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xxxix.
(24)(50)Kittler,F.,"Towards an ontology of media.Theory",Culture&Society,Vol.26,no.2-3,2009,pp.23-31.
(25)吴璟薇、郝洁:《智能新闻生产:媒介网络、双重的人及关系主体的重建》,《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2期,第78-97页。
(26)[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年,第54-55,208页。
(27)[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年,第34页。
(28)(46)[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年,第165页。
(29)Light,B.,Burgess,J.,&Duguay,S.,"The walkthrough method: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pps",New media&society,Vol.20,no.3,2018,pp.881-900.
(30)[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年,第4,16-23,34页。
(31)[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方尔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4-5,281页。
(32)[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方尔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22页。
(33)(36)(45)(48)(51)胡康:《人媒共生中的时间与记忆:论斯蒂格勒的媒介思想及其在数智时代的“延异”》,《新闻界》2024年第7期,第85-96页。
(34)Zelizer,B.,Covering the body:The Kennedy assassination,the media,and the shaping of collective memo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pp.14.
(35)赵海明、郭小安:《液态监视情景中数字身体的技术宰制与自主性之辨》,《新闻界》2023年第6期,第62-72页。
(37)[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方尔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24页。
(38)(39)(42)Lee,J.,Automation of Nostalgia:The Cultures of Algorithmic Memory Practices,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2019.
(40)[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09页。
(41)曹璞、方惠:《“专注的养成”:量化自我与时间的媒介化管理实践》,《国际新闻界》2022年第3期,第71-93页。
(44)[法]贝尔纳·斯蒂格勒:《象征的贫困2:感性的灾难》,张新木、刘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08页。
(47)Dijck,J.V.,Mediated memories in a digital age,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
(49)[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0页。
(52)[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5页。
(53)杨光:《"Mimēsis”的辩证法:阿多诺对“技术”的媒介美学批判》,《北京社会科学》2024年第4期,第24-34页。
(54)[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方尔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5页。
(55)[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年,第145页。
(56)黄顺铭、陈昭博:《重返帖与诸众记忆:以QQ空间的“那年今日”为例》,《新闻界》2024年第10期,第49-63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206
引用信息:
[1]吴璟薇,宋思静.日常痕迹的算法唤醒:年度报告作为代具记忆[J].新闻与写作,2025,No.494(08):95-106.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