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媒体时代,向大模型提问的能力直接影响人机交互的质量与深度。研究持续追踪观察40位上海老年人在3个月内的大模型使用情况并进行深度访谈,结果显示老年人在与大模型交互中展现出的语音依赖、冗余表述、策略平衡等独特提问方式和包含工具性与情感张力的提问内容偏好,源于其过往的生活经验与媒介使用习惯,且其提问意愿与效果受大模型交互界面的可供性影响。由技术理性与人类经验长期博弈产生的“提问沟”或将成为新的隐形数字鸿沟,其表现为老年人与大模型交互中“会操作设备却不会有效提问”的能力断层,本质是技术界面的符号系统、对话规则与老年群体认知图式的系统性不适配。
伴随着数智化媒体发展,残障群体拥有了更多突破身体局限、深度融入社会、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混合研究方法,聚焦数字媒体使用对视障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生理—心理—社会”整合框架的指导下,研究显示视障者对数字媒体已形成较高程度的依赖,数字媒体在其生活中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数字媒体使用通过社会融入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视障者的主观幸福感,呈现“数字媒体连通性—社会融入—主观幸福感”的路径机制,社会融入在社会支持与视障者主观幸福感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视障者通过使用数字媒体获取资源并发展和增强了抗逆力,从而更好地面对和融入生活,数字媒体日益成为视障者的“数智盲杖”,对其幸福感产生了多方面促进作用。研究从生理、心理、社会多维度呈现出数字媒体发展与普及对于残障者等群体的影响,对于助推数字包容和残健融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正>这幅作品呈现了一幅不同寻常的冬日景象:寒冷的冬日,一列蒸汽火车在朝阳中喷吐着浓烟奋力前行。作品采用常见的三分式构图,桥梁、太阳的位置均位于三分点,画面平衡而不失生动。照片按背景天空光进行曝光以压暗整体影调,勾勒火车轮廓成为剪影,强化了画面的明暗对比。暖黄云霞与冷灰烟雾、泛蓝冰面相互交织,对比色调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摄影师抓拍车头接近太阳的瞬间,火车、桥梁、朝阳等元素张弛有度,而喷出的滚滚浓烟则为画面增添了富于生机的韵律和氛围。蒸汽火车是工业时代的重要符号,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和进程,但在疾驰的高铁时代,蒸汽火车已经难以跟上发展的脚步而被逐渐忘却。尽管如此,这幅作品中的蒸汽火车仍然不负使命,“破冰而行”,积极地延续着自己的历史轨迹。
随着社交媒体推荐算法不断向个性化、精确化及智能化方向发展,用户情绪已成为可量化分析的重要维度。然而,当前研究多局限于探讨算法对用户情绪单一维度的影响,忽视了算法与情绪的双向互动。鉴于此研究缺口,本研究采用基于虚拟代理测试的计算实验方法深入探讨国内某头部算法短视频平台是否及在何种程度上捕捉与强化用户的情绪偏好,并进一步考察用户如何利用其自主性突破情绪茧房的限制。研究发现,该平台新闻推荐算法展现出明显的情绪倾向性:算法在捕捉用户积极情绪偏好方面表现欠佳,但可以敏感地识别并强化用户的消极情绪偏好。此外,用户尝试摆脱情绪束缚的过程具有复杂性,不仅深受具体情绪状态的制约,还涉及“被迫互动”这一算法伦理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用户自主管理情绪的难度。
当下,数字化基础设施深度嵌入社会生活,与此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广泛普及与信息无障碍建设的协同推进,为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数字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2023年,杭州在第四届亚残运会举办前推出2.0版盲人导乘系统,这一系统为观察基础设施的媒介化提供了范本。研究通过深描视障者的使用感知,验证数字基础设施如何更好地成为支撑人类文明的环境性媒介,从而使基础设施在技术可供、信息可联、关系可塑等方面体现其媒介化内涵。研究发现,2.0版盲人导乘系统在技术可供和信息可联方面实现了初阶媒介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视障者信息交互中人-车交互的出行需求;然而,作为基础设施的盲人导乘系统在关系可塑方面表现较弱,赋能残障群体社会交互的效能有限,其与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融合程度显著不足,在媒介化的深度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数字不平等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纵观中国互联网30余年的发展历程,数字技术变迁驱动数字不平等的形态演化,并触发治理范式转型。数字不平等从早期的机会不平等逐渐演化为包含使用不平等、算法不平等在内相互叠加的复合形态;治理范式也从侧重硬件覆盖的技术供给治理,转向激发个体能动性的赋权型治理,再升级为注重以人为本的包容性治理。迈向人机共生的未来,能否弥合更为隐蔽的数字不平等,取决于社会能否超越工具理性,将价值理性置于制度设计的核心位置。
媒介技术的演进不断重塑人类的记忆方式,进而对社会和文化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各类APP的年度报告成为人们年终回顾的重要载体,年度报告所代表的智能技术正在日益介入个体的记忆过程,并在与用户的具体交互中,共同重构当下的新“个体记忆生态”。研究借助斯蒂格勒“代具性”分析视角,将记忆视为个人与技术互相耦合的过程,通过界面漫游法和深度访谈,考察年度报告如何形塑代具记忆,研究发现,对海量用户操作的数据化,将此前被当作行动背景的日常痕迹也纳入个体记忆的范畴;算法处理将记忆重新结构化,背后涉及平台对商业利益与用户诉求的考虑;上述结果通过界面与用户互动,介入个体记忆过程并重塑其逻辑。在此过程中,智能技术并非自动化生产了记忆,而是在用户的具体交互中,从内部构成了个体记忆的过程与形式,最终展现出日常痕迹的记忆激活、伪个性化与再个性化、人机耦合的记忆循环等特征。
<正>数字技术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并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多机遇。但同时,不同群体在媒介素养、数字技能等方面的差距愈发扩大,老年人、残障人士、农村居民等群体的处境有可能因数字技术造成的遮蔽与边缘化效应而持续恶化。基于尽可能克服数字不平等、弥合数字鸿沟的目标,数字包容这一概念随之诞生,其旨在确保包括数字困难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都能获得所需机会与技能,并从数字技术和系统中受益。它既是关乎资源公平分配这一与社会发展共生的经典问题,又包含了技术赋权、消除算法偏见等数字时代特有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