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benqimucitupian wangluoshoufatupian beiyinpaihangtupian xiazaipaihangtupian liulanpaihangtupian xinwengonggaosimple xiazaizhongxinsimple lianjiezhongxinsimple jingxuanzhuantisimple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 新闻与写作
创办日期: CreateDate
主管部门: masterDepart
主办单位: masterUnit
刊期: kanQi
电话: telephone
Email: issueEmail
国内统一刊号(CN): issueCN
国际标准刊号(ISSN):issueISSN

网站访问量

总访问量: 99,127
今日访问量: 0
2025年08期
刊首语

弥合鸿沟:数字包容的实现路径

左美云;

<正>近年来,大数据、大模型、智能体、具身智能等技术及其应用不断发展,数智社会已经如弥漫的雾气一般把各种人群包围浸润。数智技术在为工作生活和社会治理赋能的同时,也导致不同群体在媒介素养、数智技能、资源获取方面的差距持续扩大。基于尽可能弥合当下数智鸿沟、解决数智不平等问题的目标,衍生出了“数智包容”的概念。“数字包容”强调的是大数据时代的数字技术平等,“数智包容”则旨在确保所有人尤其是数字困难群体(如老年人、失能人士、农村妇女等)都能获得数智时代所需的机会和技能,并从数智技术和系统中受益。

2025 年 08 期 No.494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面向健康中国战略的智慧养老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研究”(22&ZD328)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23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专题

数字包容:可能与可为

王雨阳;

<正>数字技术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并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多机遇。但同时,不同群体在媒介素养、数字技能等方面的差距愈发扩大,老年人、残障人士、农村居民等群体的处境有可能因数字技术造成的遮蔽与边缘化效应而持续恶化。基于尽可能克服数字不平等、弥合数字鸿沟的目标,数字包容这一概念随之诞生,其旨在确保包括数字困难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都能获得所需机会与技能,并从数字技术和系统中受益。它既是关乎资源公平分配这一与社会发展共生的经典问题,又包含了技术赋权、消除算法偏见等数字时代特有的议题。

2025 年 08 期 No.494 ;
[下载次数: 11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踌躇的絮语:老年人大模型使用中的“提问沟”

申琦;蔡耀辉;邹欣悦;

在智能媒体时代,向大模型提问的能力直接影响人机交互的质量与深度。研究持续追踪观察40位上海老年人在3个月内的大模型使用情况并进行深度访谈,结果显示老年人在与大模型交互中展现出的语音依赖、冗余表述、策略平衡等独特提问方式和包含工具性与情感张力的提问内容偏好,源于其过往的生活经验与媒介使用习惯,且其提问意愿与效果受大模型交互界面的可供性影响。由技术理性与人类经验长期博弈产生的“提问沟”或将成为新的隐形数字鸿沟,其表现为老年人与大模型交互中“会操作设备却不会有效提问”的能力断层,本质是技术界面的符号系统、对话规则与老年群体认知图式的系统性不适配。

2025 年 08 期 No.494 ;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3ZDA1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下载次数: 28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数智盲杖:视障群体数字媒体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研究

蒋俏蕾;黄悦鑫;

伴随着数智化媒体发展,残障群体拥有了更多突破身体局限、深度融入社会、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混合研究方法,聚焦数字媒体使用对视障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生理—心理—社会”整合框架的指导下,研究显示视障者对数字媒体已形成较高程度的依赖,数字媒体在其生活中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数字媒体使用通过社会融入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视障者的主观幸福感,呈现“数字媒体连通性—社会融入—主观幸福感”的路径机制,社会融入在社会支持与视障者主观幸福感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视障者通过使用数字媒体获取资源并发展和增强了抗逆力,从而更好地面对和融入生活,数字媒体日益成为视障者的“数智盲杖”,对其幸福感产生了多方面促进作用。研究从生理、心理、社会多维度呈现出数字媒体发展与普及对于残障者等群体的影响,对于助推数字包容和残健融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025 年 08 期 No.494 ; 清新计算传播与智能媒体实验室研究支持计划(项目编号:2025TSJCLAB001)的研究成果
[下载次数: 38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基础设施的媒介化:关于“公交车盲人导乘系统2.0”的一项田野调查

韩素梅;沈天奕;

当下,数字化基础设施深度嵌入社会生活,与此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广泛普及与信息无障碍建设的协同推进,为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数字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2023年,杭州在第四届亚残运会举办前推出2.0版盲人导乘系统,这一系统为观察基础设施的媒介化提供了范本。研究通过深描视障者的使用感知,验证数字基础设施如何更好地成为支撑人类文明的环境性媒介,从而使基础设施在技术可供、信息可联、关系可塑等方面体现其媒介化内涵。研究发现,2.0版盲人导乘系统在技术可供和信息可联方面实现了初阶媒介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视障者信息交互中人-车交互的出行需求;然而,作为基础设施的盲人导乘系统在关系可塑方面表现较弱,赋能残障群体社会交互的效能有限,其与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融合程度显著不足,在媒介化的深度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5 年 08 期 No.494 ;
[下载次数: 20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2025 07 06 05 04 03 02 01
2024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23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22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2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20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9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8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7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6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5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4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3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2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0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9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8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7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6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5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4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3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2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0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99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98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97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96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95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94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93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92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9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90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89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88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87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86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85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84 03 02 01

“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

黄楚新;王丹;

"互联网+"计划意味着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互联网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引擎。对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计划是推动媒体进行新一轮转型的外在动力和必要途径。传统媒体通过智能升级、运营升级、服务升级等方式,可以利用互联网完成自身的创新改革。

2015 年 05 期 No.371 ;
[下载次数: 42,357 ] [被引频次: 902 ] [阅读次数: 7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生产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

张志安;彭璐;

从2012年开始,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以开设"两微一端"、进驻短视频社交平台等方式增加网民关注度,增强舆论引导力。本文聚焦人民日报抖音号的视觉化内容生产,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其题材选择、表现形态、传播模式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内容模式的核心特点。研究发现:主流媒体通过长期的技术调适,正逐渐适应超短视频平台的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的传播特征,以主题人物、政论观点、热点事件和温情故事等为主要题材,通过碎片化的视觉表达和情感化的传播模式,在内容生产模式上正逐渐形成"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主流媒体这种适应新技术规则对视觉内容进行改造的方式,在移动传播时代满足网民对信息娱乐化、碎片化和情感化需要的同时,也有效发挥其新媒体环境下的宣传功能。

2019 年 07 期 No.421 ; 2016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数据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防范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6JZD006)部分成果
[下载次数: 29,722 ] [被引频次: 539 ] [阅读次数: 17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微信公众号的现状、类型及发展趋势

黄楚新;王丹;

微信公众号是公众号主持方与订阅者之间进行互动、沟通与对话的平台,同时也成为用户在移动端的一个重要信息接入口。文章根据微信公众号提供的内容、运营机构的类别,对微信公众号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微信公众号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微信作为社交媒体,其发展迅速且火爆,其数量呈现出随着微信用户的增加不断上涨的趋势。在未来,微信公众号的发展重点仍在与用户互动、为用户提供服务与原创内容生产等方面。同时也会呈现出垂直化、分层化发展,专业化运营的趋势。

2015 年 07 期 No.373 ;
[下载次数: 24,845 ] [被引频次: 530 ] [阅读次数: 5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

董晨宇;丁依然;

在互联网时代,欧文·戈夫曼对于日常生活自我呈现的研究经受了多重改变与挑战。本文试图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通过自我陈列、流露隐藏、观众隔离和品味表演这四组关键词,讨论互联网自我呈现的重要变迁,以及未来中国本土学术研究可能继续探索的领域和方向。

2018 年 01 期 No.403 ;
[下载次数: 39,751 ] [被引频次: 527 ] [阅读次数: 18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路径

胡正荣;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解读互联网思维的涵义,指出传统媒体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的治理理念,建构用户、开放、分享这一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新的治理理念体系,并分析了媒体融合的三个阶段,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路径:即打造融合媒体技术体系;适应用户的变化;以产品为导向;通过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建立融合的机制体制。

2015 年 05 期 No.371 ;
[下载次数: 15,910 ] [被引频次: 495 ] [阅读次数: 4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

黄楚新;王丹;

"互联网+"计划意味着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互联网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引擎。对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计划是推动媒体进行新一轮转型的外在动力和必要途径。传统媒体通过智能升级、运营升级、服务升级等方式,可以利用互联网完成自身的创新改革。

2015 年 05 期 No.371 ;
[下载次数: 42,357 ] [被引频次: 902 ] [阅读次数: 7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

董晨宇;丁依然;

在互联网时代,欧文·戈夫曼对于日常生活自我呈现的研究经受了多重改变与挑战。本文试图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通过自我陈列、流露隐藏、观众隔离和品味表演这四组关键词,讨论互联网自我呈现的重要变迁,以及未来中国本土学术研究可能继续探索的领域和方向。

2018 年 01 期 No.403 ;
[下载次数: 39,751 ] [被引频次: 527 ] [阅读次数: 18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生产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

张志安;彭璐;

从2012年开始,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以开设"两微一端"、进驻短视频社交平台等方式增加网民关注度,增强舆论引导力。本文聚焦人民日报抖音号的视觉化内容生产,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其题材选择、表现形态、传播模式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内容模式的核心特点。研究发现:主流媒体通过长期的技术调适,正逐渐适应超短视频平台的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的传播特征,以主题人物、政论观点、热点事件和温情故事等为主要题材,通过碎片化的视觉表达和情感化的传播模式,在内容生产模式上正逐渐形成"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主流媒体这种适应新技术规则对视觉内容进行改造的方式,在移动传播时代满足网民对信息娱乐化、碎片化和情感化需要的同时,也有效发挥其新媒体环境下的宣传功能。

2019 年 07 期 No.421 ; 2016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数据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防范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6JZD006)部分成果
[下载次数: 29,722 ] [被引频次: 539 ] [阅读次数: 17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分析与反思——以YouTube李子柒的视频评论为例

辛静;叶倩倩;

在国际社交媒体上,李子柒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视频赢得全球粉丝的持续关注,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跨文化传播案例。本文以YouTube平台李子柒视频的评论为研究对象,审思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突破。研究发现,视频中引发热议的认知符号依旧是传统中国文化符号,挖掘和对外传播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亟需开拓的方向;积极情感表达占据绝对主导,这主要建立在视频基于日常生活视域所表征的人类共通情感和价值理念上,但需警觉粉丝群体的同质性和圈层性,更多不同面向的机构账号和个体账号形成合力,才有望触及更广泛的用户;基于视频的网络化社群构筑了极具价值的多层次对话,在线上与线下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心与心的相通,这是一种更值得期待的跨文化传播力。

2020 年 03 期 No.429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参与式文化背景下的网络视频社群研究”(项目批号:18BXW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下载次数: 25,987 ] [被引频次: 184 ] [阅读次数: 6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微信公众号的现状、类型及发展趋势

黄楚新;王丹;

微信公众号是公众号主持方与订阅者之间进行互动、沟通与对话的平台,同时也成为用户在移动端的一个重要信息接入口。文章根据微信公众号提供的内容、运营机构的类别,对微信公众号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微信公众号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微信作为社交媒体,其发展迅速且火爆,其数量呈现出随着微信用户的增加不断上涨的趋势。在未来,微信公众号的发展重点仍在与用户互动、为用户提供服务与原创内容生产等方面。同时也会呈现出垂直化、分层化发展,专业化运营的趋势。

2015 年 07 期 No.373 ;
[下载次数: 24,845 ] [被引频次: 530 ] [阅读次数: 5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最新动态

友情链接

下载中心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