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7, No.493 73-83
情感真空:乙女游戏与Z世代玩家“赛博亲密”的生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湖北省社科一般项目“从社会身体到‘社会态’身体——图像社交时代的自我呈现研究”(项目编号:HBSKJJ20243390)的研究成果
邮箱(Email):
DOI:
摘要:

随着Z世代玩家数量急剧增长,乙女游戏热潮已成为一种颇受社会关注的青年文化现象。研究发现,Z世代玩家在乙女游戏中实现了对传统性别权力结构的逆反、对现实亲密关系不稳定性的抗拒以及对自我主体性的反思,基于以上三重否定性的游戏体验,Z世代玩家与游戏角色生成“赛博亲密”,用以抵抗现实社会既有的情感秩序。“赛博亲密”并非全然是个体选择导向的偶然结果,而是数字时代玩家群体性情感裂隙的产物,其在压缩现代性、技术加速和个体化进程的共同作用下呈现为情感的真空状态。通过重建“情感性附近”以及鼓励Z世代玩家接受客观存在的异己,或有助于搭建以现实联结为主、赛博互动为辅的多元情感交往框架。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Davies,H.,"Social media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online intimacies and networked friendship",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ociety,vol.17,no.2,2014,pp.279-281.

(2)孙萍、李宜桐、于小童:《“中介化爱情”之困:理解线上交友平台的媒介化与性别化》,《妇女研究论丛》2023年第1期,第117-128页。

(3)(16)姚建华、王洁:《情感劳动与网络空间中亲密关系的建构——基于“虚拟恋人”服务的实证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1年第3期,第97-111页。

(4)(15)郑广怀、张心怡:《情系云端:数字时代虚拟恋人的亲密关系及其不稳定性》,《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第217-231页。

(5)(18)(27)曾一果、曹境:《“赛博恋人”:人机亲密关系的建立及其情感反思》,《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第173-183页。

(6)Gong,A.-D.&Huang,Y.-T.,"Finding love in online games:Social interaction,parasocial phenomenon,and in-game purchase intention of female game player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vol.143,no.C,2023,p.107681.

(7)付筱茵:《“女性向”与“网络女性主义”—近年热映都市青春爱情片新观察》,《电影艺术》2017年第3期,第68-73页。

(8)(25)陈晨、张扬:《乙女游戏情感叙事中的虚拟亲密关系——基于<恋与深空>与青年女性玩家的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24第8期,第24-33+23页。

(9)闫毅航、刘梦霏、何威:《游戏研究的中国经验与全球对话》,《数字出版研究》2024第04期,第139-147页。

(10)(11)[美]南希·K.拜厄姆:《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董晨宇、唐悦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27页、第39页。

(12)林仲轩、吴奇利:《从情感劳动到情感交易:虚拟恋人的情感商品化实践》,《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第2期,第84-92+100页。

(13)姚建华、王洁:《虚拟恋人:网络情感劳动与情感关系的建构》,《青年记者》2020第25期,第48-49页。

(14)吴越、孙弋帏:《虚拟男友:数字化时代的男性情感劳动与女性情感消费》,《妇女研究论丛》2023年第3期,第32-43页。

(17)周子星:《“乌托邦”还是“异托邦”?——“cos委托”模式下青年亲密关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第72-82+169页。

(19)杨馨:《赛博空间中的“爱情买卖”——“二次元手游”玩家的数字身体与爱欲张力研究》,《新闻记者》2023年第7期,第65-77页。

(20)胡彦彦:《爱欲拟象、能指反抗与资本同一——虚拟偶像塌房的逻辑机制反思》,《天府新论》2023年第4期,第132-140页。

(21)蒲清平、向往:《AI虚拟男友青年女性玩家的择偶观:畸变、症因与矫治》,《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4期,第86-93+77页。

(22)[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1页。

(23)刘梦霏:《叙事VS互动:影游融合的叙事问题》,《当代电影》2020年第10期,第50-59页。

(24)(26)江涛:《网络女性主义“女性向”叙事新变及方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151-159页。

(28)Turkle,S.,Taggart,W.,Kidd,C.D.,&Dasté,O.,"Relational Artifacts with Children and Elders:The Complexities of Cyber Companionship",Connection Science,vol.18,no.4,2006,pp.347-361.

(29)[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6页。

(30)杜世超:《虚拟游戏如何改变现实社会网络》,《青年研究》2021年第1期,第51-63+95页。

(31)[法]罗兰·巴尔特:《如何共同生活》,怀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页。

(32)姜宇辉:《元宇宙中的“孤儿们”?——电子游戏何以作为次世代儿童哲学的教育平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21-29+120页。

(33)[法]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8页。

(34)姜宇辉:《从生命政治到游戏政治——云安全时代游戏范式的基本形态》,《探索与争鸣》2022年第3期,第160-169+180页。

(35)[美]伊恩·博格斯特:《玩的就是规则》,周芳芳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第141页。

(36)姜宇辉:《作为真理游戏的电子游戏——跟随福柯的文本脉络探寻游戏哲学的建构可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90-102页。

(37)[韩]张庆燮:《复合风险社会:压缩现代性和韩国的风险秩序》,谢立中、郑根埴主编《社会转型:中韩两国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95-310页。

(38)[法]伊娃·易洛思:《爱,为什么痛?》,叶嵘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98页。

(39)[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56页。

(40)[美]乔治·瑞泽尔:《社会的麦当劳化》,姚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72页。

(41)[美]乔纳森·克拉里:《焦土故事:全球资本主义最后的旅程》,马小龙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3年,第46页。

(42)[法]伊娃·易洛思:《冷亲密:为什么爱越来越难》,汪丽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页。

(43)薛静:《“我爱故我在”:虚拟偶像与“情感真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2022年第6期,第115-126页。

(44)[法]伊娃·易洛思:《爱的终结:消极关系的社会学》,叶晗译,长沙:岳麓书社,2023年,第34页。

(45)戴雪红、闫金敏:《身体技术化、身份政治化与生命生产化——唐娜·哈拉维赛博格思想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文杂志》2024年第3期,第63-73页。

(46)[法]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余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47)刘瑀钒:《从技术依赖到平台隔离:数字时代青年群体孤独感的形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第110-121页。

(48)项飙、康岚:《“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人类学家项飙访谈(上)》,《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5期,第1-9+21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206;G899

引用信息:

[1]刘瑀钒,鲁珮.情感真空:乙女游戏与Z世代玩家“赛博亲密”的生成[J].新闻与写作,2025,No.493(07):73-83.

基金信息:

湖北省社科一般项目“从社会身体到‘社会态’身体——图像社交时代的自我呈现研究”(项目编号:HBSKJJ20243390)的研究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